今天是:

院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院系动态 >> 正文

2021年厦门大学微纳制造与智能制造暑期学校活动简介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13日 11:10 点击数:

      由厦门大学研究生院主办、航空航天学院机电工程系承办的2021年厦门大学微纳制造与智能制造暑期学校将于2021年7月19日到7月24日在线上举办。本次暑期学校重点关注微纳制造与智能制造在材料、零部件、仪器设备上相关的仿生、设计、 工艺、控制和应用以及 5G 和芯片等热门研究方向, 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和工程应用实例的讲解, 加强学员对于前沿制造的理解,更好地了解微纳制造与智能制造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前景。 本届暑期学校继续邀请了国内外高校和知名大企业的专家教授在线上进行讲学,我们衷心希望本次活动能为从事微纳制造与智能制造领域的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往届活动精彩回顾

2019年2020年厦门大学微纳制造与智能制造暑期学校均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2020年暑期学校更是吸引了近250名学生和学者参加。学员们认真聆听老师们的精彩讲座,参与互动,深入探讨智能制造与微纳技术相关问题,受益匪浅。除了课堂学习,2019年我们还安排师生共同参观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机电工程系实验室,前往厦门制造业的龙头企业(金龙客车、奥佳华)学习和交流。

1 参观华人策略hrceluebbs实验室

图2 参观厦门龙头制造企业——金龙客车

3 参观厦门龙头制造企业——奥佳华

报告列表

时间

报告人

单位

报告题目

7.19 周一

王凌云

厦门大学

面向极端环境用传感器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洪明辉

新加坡国立大学

推动激光精密工程从微尺度走到纳尺度:进展、挑战和机遇

7.20 周二

梁云虹

吉林大学

仿生智能驱动材料设计与制造

刘秀成

北京工业大学

零部件力学性能的微磁无损检测技术与仪器

贺学锋

重庆大学

涡振与驰振耦合增强的压电风能采集器研究

7.21 周三

张文明

上海交通大学

智能材料结构与微纳系统力学创新设计

谢金

浙江大学

MEMS压电声波传感与驱动

7.22 周四

申政

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牵引动力装备前沿技术

7.23 周五

蒋永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仿生流场感知原理及其传感器制造技术

罗明

西北工业大学

航空复杂零件智能加工技术

沈彬

上海交通大学

工业4.0下半场:5G+A-IIoT

7.24 周六

吕苗

厦门大学

阵列波导光栅芯片光谱仪

苏亮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智慧公共交通解决方案及研发实践

讨论分享会

  


报名方式

本期暑期学校将通过网络报名,招收正式学员。有意参加活动的同学和青年研究人员可通过下方二维码报名。被录取的正式学员可以进入线上会议室听课并提问互动,各学员需自行准备相关终端设备,以便连线。学习结束后可获得暑期学校结业证书。本届暑期学校免收报名费和学杂费,欢迎大家踊跃报名,我们期待与您相聚云端。

请点击阅读原文或扫码报名。

报名截止日期 2021年7月16日

联系方式:

肖丽丽 

Tel: 0086-18566763904

Email: xiaolili@xmu.edu.cn 


举办单位简介

机电工程系是厦门大学创办最早的工科系之一,由国际近代著名物理学家、卓越电机工程学家、厦门大学原校长萨本栋博士亲手创办于1940年。经过七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机电工程系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80年代的复办,90年代的复名、21世纪的快速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工程师,杰出英才系友遍布海内外。

华人策略hrceluebbs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和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工程硕士点1个,机械工程学科连续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榜单。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入选福建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和国家一流本科重点培育建设专业。目前拥有专任教师(兼职) 51人,已形成一支包括2名海外引进高端层次人才、1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5名闽江学者/厦门大学特聘/讲座教授等高层次人才组成的高水平科研队伍。近10年来,承担并完成包括国家重大专项、国家863重大/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以及省部级各类项目及企事业委托项目共600余项,科研经费连续保持厦门大学工科院系前茅;先后获得省、市奖励10余项,获PCT专利、国家发明专利等近500项。已建成福建省微纳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精密制造业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高端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机电装备行业服务型制造创新中心、厦门市创新方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并与福州大学联合组建福建省“2011” 高端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等。通过与厦工股份、金龙客车等企业开展联合人才培养,已建成全国示范性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